以“1251”班组文化筑基 托举战鹰护卫蓝天

  1. 首页
  2. 班组建设
  3. 内容

以“1251”班组文化筑基 托举战鹰护卫蓝天

马跃辉班组坚持以文化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秉承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班组落地落实见效的新方法新举措,通过打造“1251”班组文化,创新拚搏,团结奋进,在构建现代航空工业体系中建功立业。

以一个原则为牵引锚定班组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1”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空工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抓好理论武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班组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以两大支撑为保障,夯实班组文化建设增效基石

“2”即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支撑。健全组织支撑。选优选好班组长,配齐班委,在“五大员(安全员、政治宣传员、技术培训员、考勤员、材料员)”的基础上,配备文化建设推进员,并充分发挥党小组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贯彻班组文化建设全过程。健全制度支撑。建立一套班组制度,包括《“六好”班组建设手册》《班前会管理规定》《班组思想与形势教育规定》等,为工作开展提供制度支撑。在工作中,实行动态管理,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和职工的新需求,及时更新、修订、完善各项班组制度,同时对相关流程表格化,强化制度的指导性、操作性。

以五大内容为核心推动班组文化建设落地落实

“5”即精准聚焦班组文化建设的“学习、创新、安全、节约、和谐”主要载体,多措并举,体系推进。

(一)以学习文化凝聚磅礴力量

马跃辉班组将“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作为班组学习文化理念,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求。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方向,把稳思想之舵,才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跃辉班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劳模领学班组共学”、“红色班前会”等创新形式,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讲台”搬到生产一线、机床周边,不仅班组内部学习研讨,还主动为新入职的青年职工授课,班组长马跃辉录制“微党课”,在各单位进行展播。通过专题学习和交流研讨,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党的最新理论创新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

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是一代代航空人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伟大实践中孕育出来的。马跃辉班组把发生在职工群众中的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学习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最生动的教材,通过“感动洪都人物/团队”评选、“我身边的质量榜样”演讲、职工敬业格言征集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使职工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班组故事《师傅的梦想》短视频在腾讯视频上展播、《我的成长经历》多次在公司新入职员工思想教育和“五四”青年骨干会上进行分享,使得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彰显。

提升攻坚克难本领。为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形成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学习型班组文化,班组建立了“师徒结对”“技师授课”制度,每位班组成员必须带徒,每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授课方式采取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班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外部专项培训,班组成员签订年度责任书,实施量化考核评价,年底对照总结。班组学习风气蔚然成风,高技能青年骨干人才茁壮成长。十年来,马跃辉直接带徒25人,培训人员400余人次。接受培养的多名徒弟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1人成为洪都公司最年轻的数控铣高级技师后,并在2019年荣获江西省“振兴杯”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

(二)以创新文化提升核心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班组则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为发挥马跃辉班组创新攻关与引领作用,鼓励创新文化形成,单位单独为班组设立了150平方米活动阵地。并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背投等设备设施,用于班组内部学习交流,同时,为班组配备了价值三千余万元的车床、铣床、三坐标和五坐标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数控车、焊接机器人、钳台等。班组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为理念,积极探索实践。

敢于破题增效。为提升职工敢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重大工程、重点型号的“堵点”“难点”文化形成,发挥以马跃辉为主的高技能人才作用,班组在年初与生产、质量、技术协同,收集重难点瓶颈及质量不稳定问题,作为年度工作计划依据,开展课题攻关。同时将工作成果量化评价与考核挂钩,不断完善班组运行机制,引导广大职工形成敢于解题破题的创新文化。班组十年来完成合建革新300余条,工艺优化200余条,知识条目梳理60余条,创价值1000余万元。“一环型件快速加工”创新成果参加江西省首届职工创新成果交流大会,获得省委、省总领导现场表扬。

有效提质建功。质量是航空人永恒的追求。马跃辉班组积极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并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使“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在班组扎根。十年来,班组成员参与公司内外部技术交流累计200余次,为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畅通了渠道,形成技术攻关21项;班组成员自制工装80余套,促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产品交付合格率达100%。班组累计获得专利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报专利4项,湘鄂赣地区QC成果二等奖1项,班组员工创新意识持续增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以安全文化护航行稳致远

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员工幸福安康的基础。马跃辉班组始终将安全作为班组建设的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并积极推动涵盖安全生产、质量安全、保密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主的大安全文化理念在职工中入脑入心。

建强安全文化阵地。在生产现场和班组活动阵地悬挂安全警示标语,设置安全教育展板,播放警示教育片,使职工听得见、看得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班组成员参加操作规范、应急处理、安全法规等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参加链工宝安全月知识答题,使安全理念、知识深入人心;通过与员工经常性谈心谈话,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班组十年来安全生产零事故。

确保产品安全交付。航空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马跃辉班组坚持推进:召开一次质量学习班前会、班组质量隐患大排查、提高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评选一次质量标兵等“四个一”质量安全提升

活动,从员工行为习惯及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改善,增强全员质量安全意识,开展“职工检查、党员复查”,提升全员产品质量控制能力,进一步夯实班组质量文化基础,促进产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班组十年来交付质量零故障。

(四)以节约文化孵化技术成果

节约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马跃辉班组坚持“精益管理”文化理念,推进绿色低碳、节约降耗。

推进标准作业。推进精益生产,做到产品定位、定量管理,分类制定并完善生产、装配制造流程,推广标准化作业,对作业过程进行改善,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并持续改进优化。结合班组工作特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无纸化办公,目前已实现全部生产计划、工艺指令上线,纸质文件大量减少,印刷、用纸等费用明显缩减,办公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了。

促进技术改进。工艺改进也是节约的另一个途径,马跃辉班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开展“揭榜挂帅”“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活动,改造废旧铣刀变为各种成型车刀,变废为宝,节省刀具采购费用二十万元;通过新设备应用,在某机型液压外筒零件加工过程中,使原需要7套组合工装、38 道加工工序、历时3个月加工周期的工作量缩减为1套工装、7道工序、仅需15天,极大缩短了关键类零件加工周期;通过新工艺应用,在公司多特型面管接嘴类零件加工过程中,采用新工艺方法优化加工程序,并通过自制转换装夹平台,实现了普通机加工艺转数控机加工艺,数据显示工作效率提高7倍以上。

(五)以和谐文化共筑温馨家园

马跃辉班组以“团结协助、活力充盈”为和谐文化理念,打造充满活力的民主协作团队。

民主管理促和谐。马跃辉班组把推行班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构建和谐班组的切入点,做到班组重大事情班委会共同研究,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促进班组各项任务完成。班组坚持和完善班务公开、班组民主生活会等管理形式,保障员工享有对企业改革发展、班组目标任务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知情权、参与权,班组的先进评选等事项应通过班委会讨论,员工有监督权。班组获评公司工会“六好班组”称号。

文体活动增友谊。常态开展“书香·航空”读书交流、红色观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习等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关注职工身体健康,组织拔河比赛、羽毛球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活动使得班组成员间友谊进一步增进,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以一套机制为关键促进班组文化建设效能提升

“1”即一套保障落实机制,构建班组文化建设“四个一”执行机制。明确一个目标,全方位提升班组文化建设效能,全力打造班组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企业、班组、职工发展汇聚合力。建强一支队伍,选强配优班组长,建强班委队伍,把政治素质高、专业素质强,有责任感,有热心肠的职工充实到班委中,增强队伍战斗力。强化一项考核,以《洪都“六好”班组建设手册》为班组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对班组成员进行分工,年底开展考评,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形成一体格局,班组文件建设离不开所在单位的支持,一定要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为班组文化建设举旗定向;行政重视支持,在组织协调、物质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大力支持;工会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指导。